死刑与废死刑之间常被争论,例如一个人决定另一个人的生死,就如同刽子手和一命换一命之间的不同,各有不同的人以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当我们评论一个新闻事件时,那终究是他人之事时,但如果是亲身经历会不会所得到的结果和思考的方向又会有所不同?
《最后的自由时光》是在2015年的美国纪实动画短片,访谈人比尔·巴比特叙述自己哥哥曼尼因一件谋杀案判刑入狱,最后处以死刑。让比尔思考关于从他发现兄长可能犯案后,在警方、法庭、和他与哥哥之间的过往中,在精神疾病和杀人犯之间,各种回顾与探索自己的认知,当家人成了嫌犯或卷入事件之中时,那种矛盾感让他陷入深深的忏悔与自责中。
事实上假借精神病史试图脱罪的案例不少,对于精神病犯案,网友常常会从原本对于动机与证据的讨论转变为戏谑嘲讽的口吻看待案情本身。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台湾纪录片《徐自强的练习题》、《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等都在探讨关于精神病患、冤案、与杀人嫌犯的生心理上的认知和双方家属对于死刑和家人犯案、被害者的各种看法与折磨。
《最后的自由时光》我认为表现的手法很有意思,他将原本看似很一般的访谈叙事纪录成电影,再加上动画滤镜,利用线条勾勒、水彩与写实背景和平面动画互相交错让观众感受在虚实之间的动画纪实魅力,这点我觉得是本部电影的一到亮点。
通常关于案件的故事本身比起其他未解悬案或是名人犯案等没有太多吸引点,但这样的手法反而可以让人聚焦于想了解比尔他哥哥的人生故事,也让人可以从这起在众多案件中找到关于美国对于死刑、精神病患、种族间的各种探讨点。
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出比尔从一开始对于死刑的支持,到最后因为哥哥曼尼的谋杀案转变成为犹疑和经历过各种司法程序后,对于他们对哥哥的指控有所反驳,并且不承认他的兄长有精神病史这件事情,还有全白人的陪审团,与同时出席甲、乙两方被告提告的证人这点,都能看得出他的崩溃。
一方面因为他发现哥哥可能是犯人将他交给了警方,但另一方面他其实希望大家了解他哥哥是什么样的人,不是怪物与杀人犯,而是他眼中那个会陪小孩子玩乐、童年与他挖蛤蛎、遭受车祸而脑部受创、军人退伍后饱受越战精神创伤的大哥。
这部《最后的自由时光》是描述关于比尔亲手将自己的大哥送入监狱后,一方面他认为他哥哥犯错必须受到法律制裁,但另一方面他无法接受美国的司法因为选局与作秀的形式,把他哥哥当成政治的牺牲品。【本文为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新版uedbet手机版分享(www.songwulab.com),作者:新版uedbet手机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美女美图尽在新版uedbet手机版分享,你想要的这里都有。本文所用图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例如试图收回他哥哥越战应当得到的国家勋章,和不翻阅提出兄长的精神病史,还有受害者心脏病发为主要死因等事实。在比尔心中对于兄长的死刑是有矛盾的,在他本身又是支持死刑之后,兄长的事件,让他试图用另外一个观点去看待死刑与废死刑。
但有些意思的是,里面也稍稍提到关于受害者家属对于比尔哥哥的看法是不谅解的,这点也能看出关于受害者这方其实有着和凶手的家属截然不同的看法,毕竟比起家人的死亡,了解凶手是什么样的人,对他来讲并非重点,而重点在于法律是否能给予一个让他们信服的判定。
这部影片虽然获得许多奖项支持,但回过头来,他的确在一面倒的往废死、凶手人权等方向引导,虽说比尔的哥哥因退伍军人创伤症候群被吓到,但闯入民宅是事实,有攻击受害者也是事实,而从从死者那方看来,不管比尔大哥如何可怜,那都不能构成他们的谅解的成分。
原谅是很艰难的决定,而废死与不废死在某种意义上为何一直相互拉扯,主要还是因为司法制度与家属心里双方无法有着相对应的补偿,但毕竟消亡的是一个人而非冷冰冰的物体,而司法是否有权利要一命换一命成为一个跟凶手一样夺取他人性命的凶手,或是死刑能否能抚慰受害者的家属,又或是什么都没有两者皆空?这点仍然是废死与盼望死刑之间难解之事。
当局外人拍案叫绝一律死刑或有教化可能时,彼此都怕犯错,怕错放成千古罪人但也怕冤罪夺取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终究想要迟来正义的两方,可能都只能变成法律上的一场审判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