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始终论辩着的哲学问题,究竟自由意识是否存在?倘若真有自由意识,则各种人权天赋的假说才能自我证成,相反的,如果自由存有丝毫的模糊空间,甚至根本没有形而上的至高位阶,则不论眼前所及的自由多么广泛,充其量都不可能是绝对性的存在。
证成自由意识的至高性,最为著名的立论,应属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康德的“真自由”认为,尽管人们服从着某些做人处事的准则,看似是受到道德规的约束,然而,只要这些规范与个人的意志相通,则遵守岂非等同于顺从自己的心意,如此重合的结果,便与出于个人的自由意识相仿。
但是,到底这些个人意志下的规则,是如何扩及至普罗大众,让社会集体皆愿意遵守同一套作为准则,康德并没有做进一步的阐释。
类似的概念,影响着其后契约论的政治哲学发展,直至罗尔斯(John Rawls)发表《正义论》,提出“无知之幕”的概念,假设在前社会时代,人类依循原始理性,在自我意识下选择各种规则,统计选择而成类似于法律的制度后,待解开无知之幕,随即开始由自我意识建构下的集体生活。
乍看罗尔斯的论点,似乎有那么点强词夺理,毕竟哪有自由意识是没有后悔条款的?但确实站在哲学思辨的角度,诸如此类的推论,确实是毋庸置议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宗教的场域中,事实上无时无刻都在希冀仿效建构近似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借着对来生的未知、对死亡的恐惧,诱发着个人原始欲望,一步步构筑宗教膜拜的规则。
当你走入其所设定的框架,不自觉的就被认知为是自由意识的首肯,至于“迷信之幕”的真相掀开后,究竟是否能够直达极乐彼岸,是否合乎当初的预期,根本不是宗教所设定的目的。
届时想要推翻当初的虔诚,恐怕为时已晚,毕竟早已陷落到其仪式的套路之中,显得无可自拔。
《本人之死》这部电影叙述一对夫妻相偕至东南亚小岛渡假,一觉醒来,发觉周遭环境的各种诡异情景,于是开始回想前一晚的行程当中,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引致陷入困境。
偶然拿起手机播放影片,却发现了一段丈夫亲手埋葬妻子的片段,随后接连的诡异桥段,处处暗示着妻子已死的信息。直至最后上了祭坛,村民们口中直嚷嚷着妻子是出于自由意识、自愿作为祭品的,借以帮助小岛度过飓风的侵袭,这不免让妻子心中不免纳闷,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同意作为献祭供品的。
该段缘由铺陈的有些凌乱,看似有种冥冥中的鬼魅作怪,但更有可能的是丈夫早罹患绝症,邀妻子前来小岛度假,为的是重温彼此最后的甜蜜。【本文为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新版uedbet手机版分享(www.songwulab.com),作者:新版uedbet手机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美女美图尽在新版uedbet手机版分享,你想要的这里都有。本文所用图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妻子在知悉原委后,选择相信村民们的膜拜仪式,期盼换取丈夫重拾健康。无奈弄巧成拙,遭到村民们共同算计,自己沦为拯救众人的救赎工具。
但迷信终究只是一种集体催眠,哪能敌得过大自然的力量呢?尽管献祭成功,但全岛仍旧没能走出厄运,难逃覆灭的宿命。
看完电影后,大家不觉得,其实宗教就是一种集体欺瞒的模式么?
就好像买股票投资一样,总是用除恶扬善的心态,只说自己赚了多少,而从不对损失有过只言片语。
宗教亦然,向神灵祷告灵验的,成为神明的大外宣,对外向世人宣告祂的神迹,借此壮大其下信众;至于许愿落空的,则从未对神有过怨怼,只是不断检讨自己哪个环节没做对,才不被神所青睐。
就这样,被筛选过的善行一再的积蓄流传,所谓的神威也就自然生生不息,殊不知这一切根本从未有过,本来就是个空。